老虎遇到兔子(打一水果名字)
上期答案:沐
很多童鞋都答对了。
菌类,又叫“蘑菇”,
学名“Agaricuscampestris”。
云南这边一般都叫“菌子”。
人工种植的叫“人工菌”,
生长在山野中的叫“野生菌”。
野生菌中,
有的是美味菌子,
有的是毒菌。
美味牛肝菌
豹斑毒伞
美味菌子像是森林中的精灵,
初夏的几场雨过后,
或素颜淡妆,或浓艳重彩,
或特立独行,或成群结队,
或着素衣于林木、枯叶间,
扭扭捏捏半藏半露,
或着艳丽霓裳华丽登场。
最后,成就了一场盛宴。
而毒菌子与精灵一样雨露均沾,
它们像是森林中的幽灵,
让人进入一个魔幻世界……
然后
或者看到一群小人人在跳舞
或者……
(此处容许脑洞大开……)
更严重的是——
盛宴变成——
最后的晚餐……
这当然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昆明市食药监局近日发布了《野生菌的辨别、食用常识及中毒自救方法》,教市民如何避免误食。
小编整理如下,因很多东西都因受其他因素影响并非一概而论,仅供参考。
采吃菌子要注意几个原则:
1.不熟悉的菌类不采、不买、不食用。
2.即使是熟悉并确定无毒的菌子,也不要混杂加工食用,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杂炒煮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
3.不要生吃、凉拌。
4.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物质可能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6种民间方法民间鉴定野生菌毒性
专家证实并不靠谱
1.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实情:有的虫专吃毒菌
(比如:石灰菌会生蛆、蛞蝓吃豹斑毒伞)
2.颜色鲜艳的外观好看的有毒
实情:长相再“朴实”也不能随便吃
(比如:墨汁鬼伞、白毒伞都长得朴实)
3.受伤变色、流汁液的有毒
实情:有些无毒菌也有汁液
(比如:红菇科乳菇类)
4.烹饪时加入大蒜或大米
大蒜、大米变黑有毒
实情:大蒜也不能辨毒菌
5.煮熟煮透以后就是安全的
实情:煮得再熟也不一定安全
(比如:菌子本身有毒或有其他致毒因素)
6.使银器变色的菌有毒
实情:银器不能辨毒菌
如何鉴别?
1观察生长环境
可食用的无毒菌类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干净的山坡、肥沃的土地或松树、栎树下,有毒菌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要注意的是: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如果生长在喷洒过农药、施过化肥的庄稼地和种植有桉树的地带,或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污染,或地层下含有有毒矿物,误食这种地方生长的菌类也很容易发生中毒。
2观察颜色
有毒菌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有毒菌采摘后一般很快变色。但也并非颜色鲜艳的皆有毒。比如长得颜色很漂亮的红黄鹅膏却很美味。有毒的往往还有
其他特征。需要仔细加以鉴别。
3观察形状
无毒菌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菌菌盖中央一般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一般有菌轮,
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4观察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生菌撕断菌秆,无毒菌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浓,一般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5闻气味
无毒菌有特殊香味,无异味。有毒菌有怪异味,
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6化学鉴别
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菌,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加工时注意什么?有些菌子本身无毒,
但加工的方法或程序有问题,
也会产生毒性。
加工野生菌一般要通过高温煮透煮熟!
如果不幸中毒怎么办?1如果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疗状,专家建议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治疗。
2在来不及就医的情况下,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3可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但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最后记得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看完了这些有点严肃的内容,小编准备了些其他的内容调节下气氛,让大家回复到轻松的心情度过愉快的傍晚时光——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看看就好,
不要羡慕!更不要模仿!
吃菌需谨慎,中毒有风险!
去年7月6日,有网友发布了关于谨防实用菌类中毒的微博后,引来全国各地小伙伴们的欢乐回复,各种花式中毒,各种魔幻世界,引得很多省外网友羡慕嫉妒成一片,说
好魔幻!好想来云南吃菌中个毒!
那现在就来分享一下网友们食用各种不同菌类之后的“魔幻生活之旅”吧……
有微博评论摘录、有截图、有真相——
(都是点赞数非常多的,因有些截图不太清晰,大多都重新打字了。不过打字的和截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哦,可别看漏了~)
老焖肉:中毒的时候觉得头有水缸大,手脚像火柴,满桌子小人跑来跑去,电视机顶上长满30厘米以上的野草,风吹过来一浪一浪的,过瘾得很。小公主:我们老师中毒过说有一排美女在演奏各种乐器……萌了个-北方急问吃什么菌可以中毒,想中毒。一只白天鹅北方人表示,菌是啥?为啥吃了会中毒,还会二次元,好想体验!!
祁小钰:吃了蘑菇中毒看到的,是作为一个蘑菇看到的世界!八卦探测机烩饭:前两天我妈的朋友吃菌中毒看到漫天的铁丝衣架在飞啊哈哈哈哈哈哈哈花开在窗外:我有一年吃了一斤多牛肝菌,中毒了,闭眼就出现幻觉,黑白的骷髅头朝我飞来然后粉碎,后来换成树林里湖边有一群很小的小人儿在拉船,我这才知道自己中毒,不过因为没到发医院,幻觉持续了近一周的时间饭叨叨-:中过毒的云南朋友抱紧我哈哈!我中毒时看见的小人人很像彼得潘,绿色的带着尖尖的帽子特别可爱。Island_B:吃菌中毒以后白天可以看见跳舞的小人人,萌萌哒。晚上就比较恐怖,看到的都是恐怖片系列。一字铸骨同好会:看评论开始觉得,大云南人民的吃货之路是由:采蘑菇的小姑娘,洗刷刷和死了都要爱组成哎姒哎沐:我亲戚去云南出差吃蘑菇中毒说看见好多巴掌大小人在跑,一起吃的云南人就没事感觉云南人已经大多数有抗体了打嗝打出我爱你:其实那不是中毒,那是通过菌打开了异世界的大门,你所看到的都是真实存在的。hello-凌子高三那年中的毒,还记得那晚上晚自习一直犯困,趴在课桌上,就看到穿着56个民族服装的小人偶在我桌上跳舞,还有水花一浪接着一浪的……花兔叽:爸又一次吃菌中毒,说有好多戴绿帽子的小人人在他眼前跳舞。梅可是蘑菇厂厂长: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里面中午炒见手青吃,到了快下午,我弟弟过来坐在我旁边,说放电影给我看,然后伸手让我看他的手掌,给我各种解说,像是真的手掌上在放电影一样。木哉一个大写的可爱:哈,有次我家里没人,看到冰箱里还有盘牛肉炒菌就拿出来在微波炉里热了吃了,结果当天晚上我指着刚回来的我爸说:“爸,你头上有条狗。”当时把我爸吓到了…这位panda小姐:初中轻度中毒,中午趴桌子上睡觉,就看到桌子上各种奇幻画面跟放电影似的,给我乐坏了,以为自己有特异功能,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还到处去跟同学说,呵呵。Vivian-稚琦:同事中毒后还用迷离的眼神,愣盯着电脑顽强地挺到下班,后来她说有美人鱼在她眼前晃啊晃晃了一个上午,医院又换成独角兽了……魔幻之旅结束……
介绍几种千奇百怪的罕见菌种
天蓝蘑菇这种小蘑菇非常精致,主打蓝色,只有孢子菌褶略带红色。其蓝色外衣由3类色素所致。天蓝蘑菇不可食用,是否有毒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生物发光菌是最近发现的7种生物发光菌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生物发光菌共有71种。均呈淡黄色,发绿光。据说是真菌内的化学作用产生的结果,所采取的发光方式与萤火虫类似。
珊瑚菌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多种珊瑚菌类种群。珊瑚菌颜色多变,既有纯白色和亮橙色,也有绚丽的紫色,不过,这种蘑菇不可食用。至于这种菌和云南这里叫的扫把菌是否是近亲不得而知。
红笼头菌好似科幻影片中的外星生物。与鬼笔科菌是近亲,不过,后者更为常见,外形也更为恐怖。
鹿花菌因外形好似暗紫色或者褐色大脑,也被形象地称之为“大脑蘑菇”。有时候,它们也被称之为“牛排蘑”。如果方式得当,鹿花菌也是一道难得的美味。否则的话,它们将变成你的“最后晚餐”。
火鸡尾蘑分布于世界各地,通常成群生长在枯树干上。这个名字来源于它们的外观,好似火鸡的扇形尾巴。有时会出现绿色条纹。有着非常易于辨认的特征。火鸡尾蘑不可食用,但科学家从火鸡尾蘑中提取出一种免疫系统促进剂,用于癌症治疗。
红鬼笔红鬼笔,别名:深红鬼笔,在客家方言区因其味道难闻如鸡屎,所以也称之为鸡屎菌。多生长于腐殖质多的地方,据说洗去菌盖粘物煮熟后可以食用,咀嚼酥脆,香嫩,与竹荪有点相似,不过吃太多会引起身体发热,也有有毒一说。
出血齿菌这种菌很容易辨认,表面的小孔向外渗出亮红色液体,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森林动物溅到白色菌盖上的血液。也被称之为“恶魔牙齿”或者“草莓加奶油”。奇怪的是,它长这么怪,却并不具有毒性。不过,这种蘑菇聪明地把自己的味道弄得很苦,以避免沦为人类和动物的盘中餐。而菌子渗出的亮红色液体中含有一种抗凝血剂,拥有与天然有机抗凝血剂肝磷脂类似的特性。
胡须齿菇看起来似面条,活树和枯树(通常是阔叶树)上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可食用,出锅后拥有与海鲜类似的颜色和纹理。这种蘑菇也被称之为“刺猬蘑”,虽然并不是一道美食,但却对身体有益。几百年来,传统中医一直用这种蘑菇治病。
量湿地星量湿地星在上面已用过配图,但因这菌子自带魔幻色彩和魔幻背景,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这是一种马勃菌,分布在世界各地。这种与众不同的蘑菇钻出地面后会改变外观,通过向下弯曲花瓣状结构,将圆形果实抬起,而后释放孢子并借助风的力量让孢子传播到各处。外形似一颗星星,也因此得名。
本期文字内容部分引用自春城晚报记者欧阳小抒、张勇所采写报道,部分为小编原创,部分来自网络。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boadw.com/mbsy/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