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马勃 > 马勃食用 > 正文 > 正文

笑笑驴行华严寺凌云峰记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2/2 17:40:42

年8月日,周六。天气:多云。携手同行人员带上SRT装备,共计9人:枕潮、九农、海川、星火燎原、渔网、涂涂、红红、飘忽的云、笑笑。

驴行路线:华严寺-凌云峰(从虎溪涧中段三处岩降)

难度级别:★★★★

都说庐山山南风景甚好,心情飞扬的我们坐车到了历史悠久的海会寺,首先我们在领队枕潮带领下在附近山林寻觅书中所写的“飞来石”。因为长期以来,通过古人的诗词歌赋,人们早已对庐山有了认识,但知道庐山飞来石的人却少之又少,庐山飞来石的观赏性不亚于庐山瀑布和其他景色。

一大早我们是运气连连,只见在山门东约50米处无人之地,这里杂草丛生,有一块直径约10余米椭圆形巨石横静静地躺在那里。

石头的正门上刻有“飞来石”三字

石下有洞,深约7米。

在飞来石的右侧下方还有一小洞

据《庐山志》记载此洞中有神台,上供石佛像,系清光绪二十二年(年)僧坚白立。但现洞门已锈,只见青砖砌成的神台未见佛像。

飞来石的左边立有碑石:飞来石是我国第四纪冰川在庐山雕刻品之一,石呈椭圆形,直径三丈余,据《庐山续志稿》载:石下有洞,洞约两丈,中有神台,台上供有佛像,系清光绪二十二年,坚白道人所立。石上正门刻有“飞来石”三字。近观石碑刻文,全文皆用隶书书写,由修长变扁方,舒展有力。

有传说云曰:“飞来石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坠落人间。”这个巨大的飞来石像一个隐者,安详的藏匿于山中,独特的造型引人入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为之赞叹和折服。

地质学家李四光登在《冰期之庐山》著作中解释说:第四纪冰川期间,庐山牯岭西谷U型谷中的冰川,推动无数大小漂砾往前跑。继而成就了想要飞飞不去,想要下下不来的飞来石。庐山有多处飞来石,今天我们找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块。

飞来了,就再也不走了,留下来与冰川时期留下的其他飞来石作伴,闲看春花秋月,但凭云涤雾浴了。文人们留下一首诗,走了;大人物留下一段传奇,走了;和尚们修下一座庙,走了;科学家留下一部书,走了;我们看过一块石,走了;唯有那飞来石,自从飞来就再也不曾离去,静静的看着山中的来来往往、云飞云起……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转转回回中我们又走到了熟悉的海会寺山门。

幽静的竹林小道,让我们在尘世中躁动的心顷刻间就平静了下来。

山门外竖立的海会寺简介

进入山门,在明代所建的海会寺前仰视蓝天白云下的五老峰,背山面湖,形胜极佳,好似一幅画卷。寺庙可以东望鄱阳湖,西背五老峰,西南连白鹿洞书院,东北傍三叠泉。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曾赞五老峰:“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五老峰自前而望,则山纵绝顶平剖,自后而望,峰顶坦夷,一冈连属,莫详真面;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自下而望,势如缡立;自上观之,相距甚远。不连属也。五峰争奇,各不相让。壮观之景深深吸引着大家,枕队现场教大家识别狮子峰、金印峰、凌云峰方位,让大家长见识,增强了大家的识别能力。

海会寺里面至今还保存着明清建筑遗存、那墙面上的方砖和古朴的刻纹无言地向人们展示着寺院昔日的规模和气派。

五叶初成椵树阴,紫团峰外即鸡林。名参鬼盖须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品第已闻升碧简,携持应合重黄金。殷勤润取相如肺,封禅书成动帝心。这棵土人参眷顾着海会寺前的灵气,茂盛地生长。土人参也叫飞来参,申时花,药用价值高,中医认为是味甘、性平的药材,是不错的补益类草药。

“念佛堂”石阶下种有观音莲,天南星科属海芋观叶植物,阔叶如掌,亭亭玉立,据说由南海普陀山移植而来。高可达5米,《纲目》:观音莲春生苗,高四、五尺,有叶芋叶儿有干。夏秋抽茎开花如一瓣莲花,碧色,花中有蕊,长作穗,其根似芋魁,大如升碗,长六、七寸,盖野芋之类也。

龙须花,又叫做醉蝶花。盛开在那弯弯的月牙形莲池边,花枝一米余高,通直却微曲弯,附着扎人的粘毛,不让人亲近。花开在顶端,不同寻常。叶子匍匐在花瓣的石榴裙下,长成迷你小巧的榕树叶子形状,以浓稠却单薄的深绿映衬着那淡红。

从海会寺左边小路上穿前行,我们前往寻觅华严寺,一探究竟。据书记载:五老峰下狮子峰南稍东,有华严寺,寺与折桂寺间一山。狮子峰东之水经华严寺,东出杨梅桥。《庐山卧游集》中记载海会寺的西北方有华岩寺,景极幽邃。

华严寺,现已毁。据《毛志》记载五老峰下,狮子峰东有华严寺。寺旧名“般若院”,在九叠屏下,宋僧规圆建。《庐山卧游集》记载因寺东南有“华盖石”亦名“万寿无疆石”,其石上大下小,亭亭如华盖,故名。

在寻找华严寺的路上分叉比较多,枕队仔细辨别方向,我们紧紧跟随其后,因为稍不留神就可能找不到华严寺遗址。沿路上松竹荫映,一行行翠绿的竹林在轻风中幽然摇曳着,林间时不时有三两声鸟鸣,短促清脆,悠扬漫开。回头再看林外的阳光照射在竹叶上,斑斑驳驳,时不时有竹叶飘落在身上,不禁让你的心情又多了几分跳跃。

走着走着,隐约看见前面左侧有一大片断残墙壁,大家急忙上前观看,只见一块块青砖星星点点的散落在荒草之间,原来我们已经置身于华严寺遗址上了。

《庐山续志稿吴宗慈》中记载华严寺年久失修,山门已圮,现无守僧,门额尚存“华严庵”三字。

此处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清代文学家毛奇龄曾在华严寺休憩时候写一首诗,充分向人们展现出当年华严寺一派庄严肃穆的佛家气象,同时也显露出佛家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心境。全诗如下:

既入三摩地,还寻不二禅。

长林分化域,高阁会诸天。

橘垅成香径,松门倚翠田。

龟跌留纂小,龙女抱花妍。

红绸穿残月,黄金布昔年。

台端翻觉藏,湖外恍迷川。

龛石瘗唐祖,庐峰景晋贤。

无心常击磬,得语自忘笙。

衣敞犹怀宝,盘空不施钱。

开垣看绿树,赤地长红莲。

南郡饶新刹,西林续旧缘。

晚钟相继起,归路夕阳边。

在近代“华严寺”也曾是蒋介石军训团教官下榻的地方,年刘兴、刘绍先等人到庐山后,选定海会寺一带为军训团团址。在《年第一期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回忆》参加者方耀曾记录:“几千人的军训团,需大量的营房和物资,建设营房和附设工程的士兵、民工们,在昼夜不停的汗流中进行着。”经过0多天的紧张劳作,在海会寺附近的山谷里架设了几百个帐篷,开辟了一个能够容纳数千人的大操场和一个大射击场,建造了16座可容纳一连人听课的讲堂,还有4个可集合一营人以上的礼堂。按照设立5个营区的规划,各营的活动区域用一排排竹篱圈立起来,而一条条弯弯的小道又将各营区连结在一起。

海会寺所有的房舍被征作团部驻地,寺前半里外建造了一座木牌坊,作为军训团的辕门;海会寺至白虎桥、儿女城两条直通牯岭的崎岖山路,由工兵修筑为坦途,方便蒋介石随时畅通无阻地巡视军训团。

白鹿洞的庙宇、书院被辟为军训团教官的居住地及军械库房。距海会寺1里外的龙云寺,住进了担任军训团学术科目指导的德国军事顾问。海会寺相去半里左右的华严寺,则成了军训团各主任教官的下榻地。海会寺至白鹿洞、龙云寺、华严寺以及大排山射击场之间,都由工兵和民工拓修了道路,走起来极为畅达。在警卫方面,军事委员会特务团调驻归宗寺、秀峰寺一带,担任军训团外围警卫。原“剿匪”军中路军总指挥部特务队被派驻海会寺,担任内部警卫巡查。当时海会寺一带禁止游人临近,成为一个戒备森严的军事重地。

大家分头绕华严寺长长的残墙行走,笑笑和涂涂连着走两个大殿还看不到寺庙的边,后来得知华严寺共分为六重殿,可以想象当年的华严寺是多么的气势宏大。

华严寺的青砖在历史的演变中经受了许多雨水的洗礼,无数的青苔在这里迅速蔓延。云过寺庙,雨落石礁,有情遗在天之角,青苔微附古墙砖,华严孤影夕曛照。

青砖挥之不去岁月的痕迹,它们承载着年轮的沧桑,这些历史的印记经历无数风雨,依然是时光的主人。

在断墙残瓦的边上,有口干涸的井,井边搭有石板,显得有些颓废,围井而生的人已然不在了,一些杂乱的草无力的随风摆动,仿佛在呼唤远去的身影……

叹!今日的华严寺失去往日的雄壮,到处堆着残瓦、烂砖。只有调皮的竹子和草儿从地面钻出穿插其中。几经徘徊,物是人非,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更加领悟到余秋雨的一段话: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离开华严寺,我们继续往凌云峰方向前行,又见一处类似寺庙遗址的青砖残地。[桑记]:华严寺寺西北有金竹庵,西南有芝山寺基。华严寺周围寺庙遗址甚多。根据佛国净土史载:迨东晋末,庐山山之南北名刹迭兴,东晋南朝至唐宋时期,庐山兴建了大量的寺院遍及各峰。对此,在唐宋诗中多有叙及,如:“僧屋五百住庐峰”、“庐山三百寺”、“宋时三百六十寺”,可见寺院之多。狮子峰有折桂寺、华严寺、方竹寺、实竹寺。

一片落叶静静的躺在地上,它的经络纹路看起来清晰又不乏味。内中粗细如镂空雕刻,显得非常生动,叶脉凸凹不平,用手轻轻抚摸它,感觉奇妙又特别。闭目细闻,却散发着泥土的雅,大自然的香。这片树叶极像一件工艺品,精致到一点一滴,一生一落,一落一生……

沿路随着山势陡峭,大家走的已经满头大汗。蝉声盈耳,穿越山谷,它带着泥土而来,或低吟或浅唱,声音极具有穿透力。

累了就停留休息,笑笑从保温袋中拿出老冰棍,让大家惊喜万分。人在山林,嘴里还能吃上一根老冰棍,逍遥快活的神仙日子!顿时燥热的八月里透着沁人心脾的凉意,这种时光足以让你飘飘然了。从凌云峰上看五老峰绵延起伏、巍然耸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形容“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它的自然美让我们的先贤有感悟,随之又被历代先贤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并得到升华,让我们勇于探索这种精神。

五老峰前有狮子峰、金印峰、石船峰、凌云峰、幡竿峰亦称五小峰。狮子前有石如印为金印峰,南下为幡竿峰及凌云峰。峰峰招手,围就了漫山的灵秀。桑纪云:“幡竿峰,二石也,高丈许,亭亭立如蟠竿,其上有大磐石,可坐数十人。凌云峰上隐碧空,下吞江湖,或云即白龟山,自五老绝顶而望。”

仰望三峰,风吹过,云飘过,感觉自己渺小如尘粒。山就是这么永恒的,我们的信念也跟着执着。

石船峰直插青天,绝壁千仞,其顶巨石云气逼人。

狮子峰如踞,正对彭蠡湖,旁有象王峰,若顾盼狮子。

狮子峰前有石如印,为金印峰,其下有李庭筠书堂。《南康志》:峰去县北三十里。“旧志谓在五老峰下,今无复有知此峰者。康熙《毛志》五代李徽古复即书堂遗址读书,举进士,仕南唐为枢密使,判洪州。复过书堂,召宾客,置酒乐饮,作记勒石乃去,后亦毁。

凌云峰,看起来像孩子般依偎在五老峰下,极富有亲情。

一阵山风吹来,在山谷中久久回荡,时而夹杂着呼啸声。不知经历多少曲折和阻挡,倍觉凉爽。其实不管你在山的何处,都能感受到山风的魅力。

因为天上有了风,鸟儿才能飞翔。地上有了风,生机才会盎然。大山喜欢风,青山才会色彩斑斓。

登高望远见青绿,山的上面是什么?只有付出汗水走上去才知道。风景之外也是景,攀登的脚步永不停止,我们享受的是一种淡泊的过程。

驴行中的飘忽的云

海川、涂涂

悬崖边上的九农

悠闲自在的笑笑

云壑那边是无限风光,让人向往。

当你站在山巅,遥相对望山峰,会惊叹于大自然的壮观。

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散发出阵阵泥土的芬芳,海川醉心于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超脱。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涂涂

山峦是那样沉稳,行走在它的怀里。我们穿行于崇山峻岭,抬首可揽无数美景,低头亦闻唏嘘鸟鸣。时而手攀树枝,时而低头弯腰,时而抬脚跨越,时而蹒跚而行。

古人云:凡是有山,就必定有庙。没隔多远我们又途经狮子庵。

独自沿着狮子庵转了一圈,一片沧桑。和华严寺一样,厚厚的砖块都斑驳褪色,寺庙给人留下了荒芜的印象。

这里是和尚清修的地方,周围有树、有池、还有清新的空气。一切是简朴的,恍若自己置身于千百年前的寺庙里。

此时我倒觉得荒芜比繁华要好,在荒芜的时候人更加能看到自己的心,狮子庵已然在喧嚣中渐渐变得不是庙宇,现在只是俗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了,在何处还能找到一座真正的庙宇呢?

从狮子庵出来往上走50米右侧可以看见和尚坟,坟墓早已被盗,如今已是空穴一座。

凌云峰上气候宜人,雨后的地表营养丰富,适宜各类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枯树上长满了舌芝。

地星,属真菌,夏秋两季雨后,生于林内地上,又称米屎菰、地蜘蛛。《西园菌谱》记载:“状似马勃,大如弹丸及米粉团。色似松露,嫩时食味似松露。老则自剖为五瓣花,内赤有指头大者,弹之出黄粉,若误入耳,则令人聋。”此系指本品,但是否致聋,尚待考。《全国中草药汇编》载:“孢体锈褐色,清肺热,止血,解毒,辛,平,用于支气管炎,肺炎,咽痛音哑,外用治外伤出血。用法用量:1钱;外用孢子粉适量撒敷伤口。”

仰望四峰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我们进入了第四峰和第五峰之间的虎溪涧,脚踩在片片磐石上,听那溪流潺潺、泉水叮咚。

清澈见底的溪水涓涓流淌着,时不时撞击石头,流动并泛起小小的波纹。

水面看起来像一面明镜,平静又永不停息。

虎溪涧看起来很长,源于四峰和五峰。上段穿过三石梁、二层崖;中段又汇入凌云峰、金印峰之水;下段与三叠泉水汇相辞涧入鄱阳湖,我们今天岩降的地方就是---虎溪涧的中段。

庐山的虎溪最著名的还是东林寺门口的那条虎溪,寺南翠屏千仞,寺前一泓清流迂回向西而去,溪上跨着一座石砌拱桥,名为“虎溪桥”。

相传,慧远和尚来东林寺后,“影不出山,迹不出俗”,一心修行。连送客也未曾过虎溪桥,若是过了桥,山上的神虎就要吼叫。一天,慧远送陶渊明与陆修静,三人携手边走边谈,越谈越开心,不觉过了石桥,谁知没走几步,山上的神虎便吼叫不止,他们这才恍然大悟,三人相视仰天大笑,惜别分手。这就是广为流传的“虎溪三笑”故事,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为历代名士所欣赏。宋代石恪亦曾绘《虎溪三笑图》,可惜已经失传。

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至今东林寺内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都源出这则传说。

虎溪涧中段到处是凸起的石块,因汇入三石梁、二层崖、凌云峰、金印峰之水,在长期的冲刷下变得坚韧水滑、棱角分明。急流而下的清泉述说着一个个精彩的过往。

坐在虎溪涧中的石头上,大家美美的吃着中饭,溪水从身边流过,看水底沙石,听潺潺流水,多么惬意的日子。

携手著名的“铁三角”的传说总是让人快乐不已,现在有了涂涂的加入,海川、飘忽的云又升华到“铜三角”,让人捧腹大笑。

走遍万水千山,隔不断的是兄弟情。

掬一捧清溪水,每个指缝都滴落下舒心的清澈,舀一瓢清泉,让灵魂来一次酣畅淋漓的痛饮。

和我们一起沐浴阳光,共享大自然。

坐看云起,只为你停留一世。

悬崖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我们将在这里进行第一次岩降,左侧的石壁垂直又光滑,坐在上面根本看不到下面。

枕潮开始有条不紊地做岩降前准备工作。

巨石悬空,一方是千尺绝壁,一方是万丈深渊。

岩降就是利用绳索一步一步地由岩壁顶端下降到地面,借助专业绳索器械,用单绳技术,自己给自己放绳,背朝地面,从岩顶降落到地面。主要做法是将主绳一端在峭壁项部固定,另一端抛至下方,下降者在腰部系好安全带,腹前挂好主锁,然后主绳穿在八字环上,再将八字环和主锁连接,左手据理力握主绳上端,右手在胯后紧握从八字环穿绕出来的主绳。面向岩壁,两腿分开约成80度角,登住崖棱,身体后坐,使躯干与下肢约成度角,将上方主绳搭于崖棱上之后,便可开始下降。

打好安全结,并在有尖锐的崖壁上垫好保护套,防止磨损绳索。

每一次岩降前枕队都要仔细检查,增加安全系数。

每一次驴行的成功都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参与,这就是携手精神。

因为每次出行都有新手参与,为了防止意外,枕潮决定独自先岩降下去,查看悬崖下面地形,选择安全落脚点,然后再次返上来让大家岩降,让我们心生敬佩。

站在悬崖上面我们无法看到悬崖下面的情景,图为枕潮在垂直的绳索上向上攀行,可想而知,要想平安顺利岩降,背后要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

岩降应注意的事项:

1.装备:首先要有良好的岩降装备,装备是岩降安全的基本保障。

.落石:落石(包括其他坠落物)是岩降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险情,落石的危害力取决于石头的大小和岩壁的高度。在一定高度下,一个小小的落石就可以击伤人的头部和肢体,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岩降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

3.绞发:岩降过程中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险情就是绞发,如果头发随着绳索绞入下降器,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衣物和手套也很容易绞入下降器,这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所以岩降人员必须束发和穿紧身衣裤。4.脱绳:脱绳就是岩降中岩降人员和绳索脱离,如果发生后其后果可想而知。一般引发脱绳的主要原因有绳子断裂,下降器操作不当,安全带不按要求使用,绳索控制不当,下降时动作不规范。所以岩降前必须检查绳索的完好,岩降人员的安全带是否使用正确、扣牢,是否能熟练操作。5.割手:岩降中割手的并非是平时用的刀子,在岩降过程中因为下降有一定的速度,如果这时岩降人员的手直接和绳索接触,那么平时看似圆软的绳子将会像一把利刃或者一根烧红的铁条,割开、烧断你的手指,你将失去控制!所以岩降过程中必须佩戴结实的合手的抗撕扯手套。6.摔撞:在岩降中如果身体掌握不好平衡,头部和身体很容易撞向岩壁,致使受伤。对复杂的岩壁和距地面哪怕只有几十厘米高度的不当跳跃也会使人受伤。7.嬉闹:有时候危险不仅仅存在于危险事物的本身,因为悬崖峭壁的人迹相对较少、原生态,能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美丽景色和奇峰异石,往往会使人忘乎所以,忘记自己处在危险之地,这时候其他跟随人员也很容易发生事故。

虽然我们有岩降、瀑降、溪降共计三次的驴行经验,枕潮依旧耐心讲解岩降动作要领:下降时两腿分开,手拉紧主绳,左右脚上下支撑,用前脚掌蹬住岩壁,开始下降,先臀部后坐,同时右手松绳,两脚随身体的下降而迅速的向下移步,使之始终保持身体的平衡;如果右手松绳,臀前后坐,而两脚仍停留不动,则会使身体失去平衡而有造成向后翻倒的危险。大家都认真去听,规范自己的动作。

在下降时右手松绳,两脚随身体重心的下移而及时向下倒脚,支撑身体维持平衡是能否顺利下降的关键。右手松绳两脚迅速向下移动,要直协调配合,并要有节奏。下降速度的快慢主要看右手松送绳的多少。快给绳就要快倒脚,下降速度也就加快,一旦要停止下降,右手只要将主绳拉紧使之制动,即刻就可停下来。

星火燎原老师经过两次驴行中的瀑降、溪降的磨炼后,今非昔比,现在岩降轻松自如。

美女红红轻车熟路,顺利下降。

海川从容不迫,丝毫看不出是首次岩降。

飘忽的云,个性率真。鼓足勇气克服紧张情绪,整个过程有惊无险,最后成功降落下来,大家都为她高兴!

渔网在携手同行两年的登山锻炼中不断成长,面貌一新,已然没有从前的恐高心里反应了。

温文儒雅的海川降落后,还担负着保护绳的重任,辛苦了!

快乐的笑笑

枕潮最后双绳下降,这张相片再现当时的场景。

就在他成功岩降收绳的一刻,意味着我们完成了首次岩降的任务,霎那间大家欢呼雀跃。

收拾好装备,大家继续顺着虎溪前行百米,山径寂寥无人,只闻溪水潺潺声。见右侧山谷四周峻峭,犹如刀削一般。岩壁棱角分明,看起来分明比第一次岩降的地方险峻的多,我们将在这里进行第二次岩降。

左边的巨大岩石倾斜向下,上面长满了石苇。

从整体上看,这块倾斜的巨石不偏不倚正好卡在山涧中间,右侧有口深凹,虽不宽敞但可以容纳人通过,因地势险峻无法落脚,我们只能站在树边远观。

从下往上观看第二次岩降的方位,十分陡峭。

唯一一张在降落过程中往上拍摄合影镜头

每一个精彩瞬间都是永恒的

每一个动作都是小心翼翼每一次降落都是执着的

溪水撞击这崖壁,溅起水花,似乎在为我们鼓掌。

悬崖下,瀑布随风飘飞,人站在下面习习凉意,舒服极了。

水中的石头长期被瀑布水流冲刷的颇有风骨,形态各异,吸引着涂涂和飘忽的云,他们在溪水里寻觅心仪的石头。

每次整理绳子的收尾工作是个繁重的活

第二次成功岩降,聚集在一起来个大合影,看!我们的海川得瑟的连帽子也歪了。

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前两次岩降的喜悦,紧跟着我们就到了虎溪洞,周围幽静空灵,站在洞的上方看悬崖峭壁耸立,远处风景无限。

第三次岩降我们将从虎溪洞下,枕潮站在岩石上示范,每个人都专心地看下降路线。

居高临下

坚定信念

虎溪洞美的炫目,蓝天下因为有我们的存在显得更加唯美。

洞口的上方那充满动感的剪影,这一刻你看了会不会跟着沉醉?

虎溪洞的正面,内有瀑布悬挂其中。

我们的双脚悬空其中,就像印在了风中。踩着自由的脚印下降,这种感觉享受又微妙,一下子整个人的心情都会放松下来,什么也不想……最后一个下降的是携手的老黄牛--九农大哥,只见左上角的他悬在空中向我们挥手,笑容满面;中间飞瀑四溅,洞口的右下方,枕潮站在那里为他拍摄,一静一动让整个画面发挥到了极致!

站在下方向上再看虎溪洞,依然是傲然耸立在我们面前。海川感慨地说:“我们居然从这么高下来,不可思议,而且还连降三次。如果早知道有这么高,也许我根本就没信心降。”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神奇,不知不觉你走着走着发现路就在前方,给予我们的总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5点7分,我们共计顺利完成三次岩降,一次比一次激动人心。总结八个字:挑战自我,收获快乐。

这就是虎溪洞,我们来过了!虎溪,再见了!

九农

星火燎原

海川

飘忽的云

红红

渔网

笑笑

涂涂

收拾背包,踏着余晖,我们开始下山了。

临行前再看凌云峰,那层叠杂乱、雄伟而奇特青色的峰尖,颇似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卷。

站在高山上俯视美丽的星子。

远处竖立的风车随风一圈圈的转动,犹如时间的轨迹无声无息,转一圈,倏尔日暮……

海天一色间,暮色浴群山。我们回到了海会寺,寺庙前夕阳美如画,清风醉晚霞。

夕阳是倔强的,它总是努力将最后一点余晖撒向大地,只为了明天重新从东方升起。我们的眼中都是画,心中都是景。因为懂得,一路上不管步履沉重,还是轻盈漫步,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地址
有治好白癜风的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boadw.com/mbsy/354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马勃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