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把草原、湖泊、河流连缀成一体;它,刚烈与温柔相济——这是若尔盖草原,是我们今日所向之地。没有严寒与酷暑,没有争芳斗艳与游人如织,只是静静地、端庄地连绵数里。
早与若尔盖草原打了数日交道的长郡师生们再一次前往此地,步入未知的若尔盖的核心区周边。未经修整的道路颠簸而漫长,可一路上不断的惊喜——一只接一只旱獭的出现使师生们万分欣喜,可爱呆萌的模样让大家爱不释手,老师们也难以抑制住下车拍照的激动,给这令人欣喜的小生灵留下了纪念。
此外,一家四口的黑颈鹤、畅游于湖面的野鸭等野生动物也令大家万分欢愉。
半路上,我们在道路旁的围栏下偶然发现一架牛的头骨,骨头的部分已腐烂入泥。对之抱有极大兴趣的老师们带领几个学生下车将它包裹好,小心翼翼地装入车厢内,大家内心满载而归的喜悦均溢于言表。
到达目的地后,课题组的高一年级同学凭借着多日跟从学长学姐们的研究的经验,开始了今日的课题研究工作。高二的同学们便援疑质理,一同前往当地牧民家询问有关课题的相关问题。时过中午,高二的同学们再次前往当地村委会进行访问,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有效信息。分工行动、相互配合使今日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下午回到酒店后,今日的植物切片与课题研究就此展开。忘却了上午的疲劳,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之中,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亦是如此。
小草在风中摇动,叶子稳稳地停在树上,美丽的事物在此一起绽放,对于若尔盖,我们欢愉又流连。即将与之作别,但求自然的美好永驻你我的心间。
1
深入草原,邂逅自然
今天乘车沿着崎岖不平的道路,我们向着核心区进发。一路上充满了惊喜,我们幸运地遇到了可爱的旱獭、野兔,还有我们的老朋友黑颈鹤。这一方山水,一方土地,我们邂逅最美的自然。
旱獭
旱獭属(学名:Marmota)大型啮齿动物。体型粗壮,体长为毫米,体重4-5千克。尾短为毫米。四肢粗短,前爪发达,适于掘土。背部毛呈黄褐或淡褐色。腹部土黄色。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以牧草嫩芽、根为食。秋季啃食茎、叶。一般早晚活动。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洞道深而复杂,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白天活动,草食,取食时,有较老个体坐立在旱獭丘上观望,遇危险即发出尖叫声报警。秋季体内积存大量脂肪,秋后闭洞处蛰眠状态,冬眠,次年春季3-4月份出洞活动。
旱獭的洞穴
我们多次偶遇黑颈鹤,每一次他们都成双成对;这次的黑颈鹤夫妇还携了两只雏鸟。
路上我们拾到了一个牛的头骨,准备将其制作成标本。
到了靠近核心区的目的地,大家下车开始在草原上寻找材料,认真开展工作。今天是在草原上的最后一天,大家都抓紧时间机会。
同学们测量株高、采集标本
圈划样方
为了更好地了解草场环境,高二课题组的同学们对向东村的牧民进行了采访。感谢牧民们的认真回答,解决了大家的不少疑惑。
采访人:长郡中学生物夏令营第二课题组
采访对象:向东村村民
采访地点:向东村村委会
采访过程:
课题组:您好我们是长郡中学生物课题组,想请教一些问题。
答:好的好的。
课题组:请问向东村的牧民们是如何放牧的?
答:我们有给村民们用栅栏划分不同的草场。
课题组:所以说是村民们只在同一片草场放牧,是这样吗?
答:是的,草场不够的话,可以去别的地方租。
课题组:请问牛羊在草场上一般吃什么牧草呢?
答:只要长草了就会吃。
课题组:那牛羊对牧草有什么偏好吗,牛羊是否喜欢吃这种植物?
狼毒
答:牛羊喜欢吃新长出来的嫩草,草长高了长老了就不喜欢吃了...这种花,羊不会吃,牛可能吃一点。牲畜都不是很喜欢有花的植物的。
课题组:那这种植物既然牲畜不吃,那会怎么处理?
答:自生自灭。
课题组:请问您觉得向东村有草场退化的现象出现吗?
答:有,像草场的沙化,草,原来长得好。
课题组:那是如何处理的呢?有没有相关政策?
答:会再种草、种树,用牛粪和羊粪去浇,老百姓自己去浇草就长得好,沙化的地方种,别的一般不种。
课题组:那您认为草场退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是大环境的影响,还有过度放牧嘛。
课题组:所以过度放牧是有存在的是吗?
答:不过度放牧,娃娃要去读书,要生活,老百姓全靠这个,大概四五千块钱。
课题组:那现在对放牧量有什么规定吗?就是像每家最多放多少头牲畜。
答:有要求,没有强制规定下来具体一家放多少不太记得了。
课题组:那现在国家的补贴是什么样的?
答:一亩七块五。
课题组:所以现在草场已经全部分到户了?
答:对。
课题组:所以核心区也全部分了是吗?(注:向东村处于过渡区)
答:应该是的。
课题组:我们在路上观察到这种植物(指狼毒)请问它们有什么分布特点吗?
答:一般长在山地里,阳山(推测指山的阳坡),一个是草原上,地比较干的地方,比较湿的地方一般不长。
课题组:那请问有没有这种现象,牲畜放牧的地方就长这种植物,不放牧的地方就不长。
答:好像没有...主要还是干的地方。就是牛啊羊啊吃过的地方就没有草了。
课题组:那是不是草原上开满了花的地方就是牛羊先吃了过了一段时间再长出来的?
答:大概一两个月长吧,牛羊这段时间吃这坨,那段时间吃那坨,草就长起来了,牛粪羊粪做肥料。
课题组:所以适度放牧是有利于草场的吗?
答:草会长得更高。
课题组:谢谢你。
2
课题探究,求真至善
课题汇报进入倒计时,大家的工作都紧张起来,切片、观察、检索,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每一个人都希望为结营时的课题汇报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束后大家打扫会议室卫生,恢复原状
清理实验器材3
若尔盖动植物观赏
野兔
马
牦牛群
羊
赤麻鸭
黑颈鹤
鹰
伞形科独活属裂叶独活
蔷薇科委陵菜属金露梅
毛茛科银莲花属展毛银莲花
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甘青老鹳草
毛茛科银莲花属小花草玉梅
蓼科蓼属狭叶西伯利亚蓼
一反昨日早起的疲倦,迎着暖阳,一夜的好眠使我们显得格外精力充沛。一顿热腾腾的早餐过后,师生们驱车前往早有听闻的若尔盖草原核心区——又是充满挑战的一天呢。
车途中惊喜不断。远眺窗外,天地间的生灵正享受着它们的自由生活。吸引师生们注意力的,是一只又一只小田鼠。黑珍珠似的眼睛镶在可爱的面庞上,奔跑时,圆滚滚的肚皮上下抖动着。在田地里窜来窜去,相互嬉闹着、共同觅食着、驻足凝望着我们的大巴车……野鸭带着它的孩子畅游在湖面上,抖抖羽毛,溅落下的水珠荡漾开一片涟漪……黑颈鹤傲娇高挑的漫步于碧野间,这是它们的家园,是它们的来之处、归之所,它们便是这里的主人。在一声声惊喜的呼声中,难以掩盖的,是我们对这些生灵的敬意。
向前走,路边忽然出现一架牛头骨,静静地立在栅栏旁。一行师生下了车,小心翼翼地将之包装起来,置于车上。不断的惊喜使漫长的车程变得短暂而欢愉起来,我们亦继续向目的地驶去。
到达一山前,拎着沉重的编织袋、手提铲子,我们登上了此山,开始了今日的课题研究。与往日不同的是,今日高一的学生没了高二学长学姐们的带领,依据往日所学知识与所获经验,独自开始圈划样方,测量数据,算是对多日学习成果的检测。我们顺利完成了多个样方的检测,由此获得的不仅是课研的数据,还有由心而发的自豪感。
我站在山顶上,看着头顶的蓝天入了神——只身立于此间,叹天地之辽阔,耳畔是“跟着你走到天边,挽着手直到永远”。作为众生灵中的一员,我想与此时阅读着此篇文章的你,分享我醉心于自然间的喜悦、感动和惊叹。
——黄雅如
今日我们重新回到自然保护区,开始向核心区进发!
核心区与缓冲区的景象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说缓冲区是满天花海,是植物王国,那么核心区便有了许多生气,可谓真正的自然界。越往深处走,草原上的地洞便越多。其中有大有小,有鼠类,有兔子。河边可见鸭类嬉戏,运气尚佳的我们又一次见到了黑颈鹤,两只成对,伫立于河边饮水。值得一提的是草原上的兔子,三五成群,一堆又一堆。兔子一般在山坡、河坡处打洞。有的立于洞旁,有的则大胆的走出家园,更有甚者站在道路中央,眼睛直直的盯着我们,而后好似受到惊吓般遁走。最有趣的是我们在一块石头上看见三只兔子打架,场面别提多有趣。小小的一只动手动脚,可爱极了。除此之外,更常见的,便是牦牛、羊和马了。无论是哪一种,皆是膘肥体壮。羊群移动是最壮观的,数百只白羊摩肩接踵,争先恐后地随牧羊者移动,草原上可见白花花的一片。牦牛不喜散步,它们宁愿留在原地,好好享受一顿肥美的牧草。印象深刻的是在回程途中,一只牦牛为我们让了路,窗外,见它和善的模样,想必一定是欢迎我们的吧。
若尔盖草原的马儿与蒙古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蒙古的马儿短小精悍,而若尔盖草原的马强壮有力。记得曾在草原上见到一只白马,腹部有上半身那么宽,好似威武的将军。若还有机会,我一定要体验一次。
我们仍像往常一般,为课题尽绵薄之力。继续进行样方实验,调查研究狼毒。这是最后一次样方实验,此后便是数据处理了。
离开核心区后,学长学姐们为完善实验研究,还请教了当地的牧民。为了更好的完成课题,他们一路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的行为,让我更坚定了一个信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何玲
抬起头看见今天的天空上笼罩的厚厚乌云,我顿时感觉时来运转了。经过昨日(特别是下午)的一顿暴晒,我现在对高原上阳光的威力深有领教。下楼、上车,淡淡的寒意更让我清醒了许多。
今天我们再一次进入了湿地保护区。顺着前天的路,我们径直驱车深入,越来越逼近核心区。坐在车窗边,这里的宏阔视野没有多久就给了我惊喜。我们很快赶超了前天在这里的进度,一直向着草原深处去。路两边的草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草原愈加平坦了,我便得以看到更远更深处。一片青绿的草地上,我很快就注意到几个土黄色的小坡,还可以看见那坡下面掩着的洞穴口。那是什么?车继续往前开着,前排的同学突然都惊呼起来——他们看见了什么?我从座位上直起身,在草丛间仔细搜索——啊!那是什么生物?它有着棕色的皮毛,矮而长的身形,长得很像放大版的黄鼠狼和仓鼠的结合体。感觉很新奇,又有些熟悉。我在哪见过它?在脑海中仔细搜索,我终于想起:它就是旱獭!我曾经在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博物馆中见到过它的标本。然而,看标本是一回事,看见它活生生地从你眼前跑过又是另一回事了。并且,很明显,它与博物馆中的标本有一个极大的不同之处——胖!它圆滚滚的身形在草地上跑动起来——它浑身的肉肉甚至还在止不住地抖——实在是令人忍俊不禁。车开近了,我们又看见它许多不同的姿态。一些胆大的会探着头与大家对视,其他的就都钻回地洞,白色的圆屁股一闪而过。
上午的大半时光,就在同学们发现并观察旱獭们的欢乐中过去。但是欢乐归欢乐,正事儿还是要干的。我们顶着凛冽的寒风来到草场,开始了新一轮采样。经过这几天的练习,我们的“业务”算是熟悉了许多。尽管没有学长学姐们的带领,大家还是迅速分成既定的几个小组,不多久就完成了采样任务,学长学姐们完成了对牧民的采访也回来了。我手中的标本袋,甚至也是在眨眼间就已经装得满满当当了。回到车上,竟有些满足感与成就感。
而下午相对而言就轻松多了。我们坐回了熟悉的那个“实验室”,开始练习切片。拿着一根比绣花针粗不了多少的植物的茎,作为一个徒手切片的初学者我还是有些不知所措的。硬着头皮拿刀片来切,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了。这才发现,尽管茎很细,但是它却很软,刀片一碰,它就可以被切下薄薄的一小片。终于,我的切片技术取得了小小的进步,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如果要用什么词来形容今天,那或许就是适应与熟悉吧。明天就要离开了,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不免有些伤感呐。
——匡正
又是一番故地重游,却不如陆游“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般的悲凉与对物是人非感慨,更多的是新的期待,新的发现,与新的热爱。
再度深入若尔盖,核心区的若尔盖别有一番风采。虽说没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深远,但却仍引人入胜。或许是昨日骄阳似火,今日则显得格外的温和。太阳隐匿于云层之间,地上,只有草与毛茛,点缀着的黄色碎花裙,又镶嵌着钻石般的露珠,这么几天,还只有草原能洗去内心的疲倦与灰尘。
山坡上,同样的样方测量,却因为几次的尝试而变得越来越熟练,测量、定点,不断地工作,不断地努力,仿佛又回到了初三毕业前的那段艰苦岁月,虽苦,但终身难忘。
已在若尔盖颠簸三四日有余,却终是难舍。
——李中尧
若尔盖的最后一天,课题逐渐清晰,今天只是对原始材料的补充,查缺补漏,进入核心区,又是新一番的风景,青丘共水天一色,鼠兔与旱獭起奔。
走走停停,在山丘上我们一路寻找圆穗蓼,好不容易看到一种类似两栖蓼的植物,大家都兴奋地采摘,掘根,观察,结果仔细检索下来,却又不是,一波三折,最后还是找到了珠芽蓼,并完成了对它的数据采集。
下午,我们兵分两路,我留在酒店切片,由于采回的块根不多,组长要高二的同学来切,我拿着坚硬的小块,无从下手,以缓慢的速度,反复比量才下刀,快速移动刀片,结果不太理想,有一小片较薄,但也有两层细胞,块根的细胞都有较多内容物,看上去十分模糊,我没有为小组工作做出贡献,我的技术也有待提高,希望以后可以学习改进吧。
未知的道路朝着无人知晓遥远的地方,偶有迷茫,但想要探索的热忱一直都在温暖着。
——吴京雨
早晨从床上爬起,天气已经温顺了许多,没有昨日的烈日,依旧有熟悉的白云,蒙着天空,留下灰蒙蒙的一片。凉风灌进衣袖,微冷,我紧了紧衣领,坐上了车。
一路上不住地颠簸,大巴车又时行时停,左右摇晃,好似一位醉酒汉跌跌撞撞地走在路上。轻靠在座椅上,闭上双眼,感受着耳机内传来的音乐,意识也渐渐恍惚。突然前方传来惊呼,下意识地往窗外看去,却只看见高过脚踝的绿草,期间穿插着泥地与黄花。顺着老师手指的方向望去,看到了一只旱獭。由于隔得太远,难辨其形,但可以看见它圆鼓鼓的肚子和四只短腿,与昨日的兔鼠有几分神似。但它却不如兔鼠活泼热情,只探出一个头来,瞪大眼睛望着我们驶过。司机停下车来,老师们下车,欲将拍下它的身影。那旱獭却将身一扭,一头钻入洞中去了。一旁的河边,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一些爪印,应该是什么动物曾在河边饮水。
今日的任务是去核心区取样。因为是核心区,植被分布和前天还是有所不同。我们顶着寒风采集完材料,坐在车上望着窗外的草地,突然看见栅栏后有一块白色,在惊叫声中,车停了下来,大家再一看原来是一个牛头骨,白色的头骨上长着两个弯弯的角。一个同学下车,将其取回车上。
返回的路上,车子时不时的停下来方便学长学姐下车采样。看着太阳探出头又缩回去,一日的时光很快就过去。
——李子树
我们继续向着核心区深入,随处可见小动物的身影。
我们刚刚进入若尔盖草原,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就在狭小的车厢里回荡。一眼望去,几只小鼠在绿茵茵的草坪里嬉笑打闹,配着蓝天白云,伴着绿水青山,它们时而你追我赶,时而在地上打滚,与大地来个亲密的接触。我们被这几只可爱的小东西给吸引住了,赶紧停下车,纷纷望向窗外,有的人还解开安全带,站了起来,只为目睹这一番和谐而美好的场面。只是当巨大的车身挡在小鼠弱小的身躯前时,它们都吓得一跳,迅速跑入洞穴之中,不时探出个可爱的小脑袋到处张望,尽管我们的摄影计划就这样泡汤了,但还是被小鼠们逗的哈哈大笑。
继续往前走,紧接着看到的是三只小羊,我们是在一个小山坡上看见它们的。我们发现它们时,它们正躺在草坪上,享受着暖暖的阳光、凉凉的微风,我们纷纷围在它们的身边,它们好像还没有睡醒,没有一点点防备,只是稍稍翻了个身,又继续睡了下去,那慵懒的小样子,真是可爱极了!
我们一路向前,与花草互动,与鸟兽玩乐,享受清风,沐浴暖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任奕聪
大巴车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跳跃着,驶向若尔盖湿地草原的核心区。
包车的好处在这时就得以体现了——一有需要,随时停靠。伴随着众人的惊叫,循着同学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只往日“只寻其洞,不见其踪”的喜马拉雅旱獭,正试图藏匿在土堆上的草丛中暗中打量着道路上黄色的庞然大物(大巴)。两只鼠兔面对面,欢脱地腾跳着,它们是在打架,亦或是玩耍?——令人不禁联想起课文《动物游戏之谜》和大学教材《动物行为学》中有关游戏行为的种种猜测与假说。
这次的课题任务是采访牧民。爬上山坡,穿过正慵懒休憩的羊群,我们来到牧民房前的栅栏边。“有人吗?”“我们能问你几个问题吗?”我们朝一幢矮小的房屋大声呼喊。几秒钟后,探出一个黝黑的面孔,露出疑惑的神情,随后摇了摇头。果然,最令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藏民无法听懂汉语。“柳暗花明又一村”。回程途中,我们有幸拜访了向东村的村长。庄重而温暖的会客厅,香醇美味的奶茶,我们与村长面对面而坐,促膝长谈。我们询问了草场分配、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现状以及人们的对策与相关政策,村长诚恳务实的精神、人民公仆般的态度,令人动容。
——陈博凡
继续向核心区深入。一条土路坑坑洼洼,坐在车上像坐摇摇椅,一晃一晃,突然听到一声惊呼:“快看!”本昏昏欲睡的同学们瞬间唤醒活力,只见草地上一团黑影飞快似的穿梭,最后停在一个有洞的土包上紧张地向我们张望。原来是旱獭,老师当即下车,小心地靠近它,希望可以记录下它的可爱模样,不过它似乎有点害羞,一点草动,倏地钻回洞里去了。于是一路,只听见此起彼伏的惊呼,车速慢得像走路,大家却兴致勃勃,与自然的可爱精灵近距离接触,感到的是亲近。
下车就感受到了草原劲风的威力。戴紧了帽子,风还是往颈口灌,也难怪牦牛爱披着又长又厚的毛。尽管如此,也阻挡不了我们掘根采样的脚步,又见到几种从没见过的植株,狼毒、毛茛这些老朋友身影依旧。藏民平常放牧就住在这辽阔的草原,终日与牛羊为友,简单却别有一番情调。
下午依旧属于工作。今天的任务与之前不同,是制作狼毒叶表皮细胞的玻片标本。以前初中生物实验就练习过的我接下了这个任务。因为许久没操作过,开始动手时倍觉压力,不过轻言放弃可不是我的风格,小小的叶表皮不能阻止我为组献力。我主要的问题是盖盖玻片时手不稳,气泡多到满屏,一次次尝试,还好,成果得到了学长学姐们的肯定,开心溢于言表。
不知怎么说,虽然每天的时光都是这样匆匆而过,但只要和同学们在一起工作,独属于我们之间的默契和欢乐从不会让我们疲惫。让我们并肩在生物学的路上一去不复返吧!
——舒展
今天又来到了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与前天不同,这一天我们直接乘车进入了湿地的核心区域,大家在此采集植物。忙碌丰富的一天中,令我最难忘的不是草原的美丽,抑非采集标本过程中的艰辛,而是劳碌的旅途中与旱獭的一场“艳遇”。
随着逐渐步入保护区,车底从平坦大道逐渐变为水泥小路,最终踏上了条坑坑洼洼的小泥路。车速减慢,如同过山车般地摇晃,熟睡中的同学们被突然惊醒,尖叫声与哀怨声交织在一起。大家的目光聚集在一起,也不知谁大声喊出一声:旱獭!只见一只巨大的“老鼠”猛的从车前窜过,身影钻入深绿的草丛。不出一秒,最后一点尾尖隐逸于丛影之中。
过了十几秒,大家仍然无法收回自己的目光,司机也停了下来,一起陶醉于其中。
收拾好内心的好奇心,大家继续往前进。没过多久,又看见三只旱獭立足于洞穴之上,前肢高抬,与同学们进行着对视。这回大家终于看清了它们的真正的面目——棕色的皮毛反射出靓丽的光芒,兔鼠般的脸庞,细长的尾巴与肥胖的身躯,全身凝缩成一个字就是:萌。大家的目光迟迟不肯离开它们,老师们纷纷拿出相机拍照。接下来的路程,旱獭出现不断,可同学们的热情依然不减,每次“小明星”一登场,总会引起一阵惊呼。
当我们不得不离开湿地之时,大家对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恋恋不舍,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们,希望能在脑海中多留下关于旱獭的哪怕一丁点的记忆。
在将别离若尔盖之际,愿大家共同保护起这片美丽的净土,愿大家共同参与其中,保护好旱獭、其他动物、同时也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愿此成真。
——张萱喆
娇小的身子,灰黄的毛发,极短的尾,便凑成了这样一只灵巧的动物——鼠兔。初遇它们,是在两天前,他们略显肥的身姿,让人觉得格外可爱。如今再遇,草原上驰骋着他们靓丽的身影,一会儿在这一个洞口,刹那,便在另一遥远之地现身,似灵动的舞者。
草原上的精灵,不仅有鼠兔呢,遥岑远目,一个肥硕的身子正抱着一根草啃食,两颗黑滚滚的眼睛正瞪着我们,彷佛在打量着我们这些新奇物种。土拨鼠,又名旱獭,用它那对大门牙,画出草原上靓丽的风景线。
黑颈鹤也正看着我们呢,他们共有四只,是一个和谐的家庭,两大两小,讲述着这片大地上的温馨。
这里便是向东村。这些便是向东村的生灵们,它们活跃在这片土地上,深爱着这片土地。我们尊敬它们,也尊敬着这片生养着它们的土地。
——吴祉劲
今天是在若尔盖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再次去到向东村,向草原更深处前行。一路上,我几乎都昏昏沉沉地睡去,除了时不时被剧烈的颠簸唤醒,或是在大家看到鼠兔时的惊呼中暂时睁眼望向窗外。一望无垠的青翠草原上,零星分散着不起眼的洞穴,圆润可爱、憨态可掬的鼠兔不时灵巧地钻出洞来,觅食、追逐、打闹,留下小巧灵动的身影。忽而又钻进洞穴,一瞬便没了踪影。
我们进入村子,走进村委会,寻访当地民众。得知我们的来意后,村委会成员欣然答应了我们的请求,耐心地解答我们的问题,还为我们端上了热腾腾的奶茶。一路上,我们采访了几次当地民众,也获得了一些人的帮助,他们的身份不同,对汉语的掌握程度不同,但他们的热情亲切,解答问题的耐心细致是相同的。也许多年后,当我回想起若尔盖,我还会深刻的想起他们淳朴善良的脸庞和熠熠生辉的眼眸。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将会永远深刻在我心中,成为永远的感动。
——孙艺嘉
清晨初醒,窗外婉转的鸟鸣声就缓缓地流入耳朵中。
今天同学们计划深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进一步完善课题,采集蓼科植物。
与上次进入自然保护区不同的是:上次我们徒步走去,行动能力和活动范围较小。而这次是司机师傅驾车把我们送入5公里深的地域,直接进入核心区。
行车没多久,平滑的水泥路就断了,只有满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大家坐在大巴车上,一旦车子压到深坑,车上众人就从座位上弹跳起来,若不是有安全带的束缚,只怕早就从车顶上弹了出去。物品也是被颠簸地东倒西歪,一地散乱。
突然,车上的一位同学爆发出一声惊叫,指着窗外,大喊:“哇!那有一只旱獭!”同学们纷纷望去,一只圆滚滚的,皮毛油光水滑的,肥嘟嘟的小动物,看上去十分可爱,那一身跑动起来就抖动不止的身躯和看上去软绵绵的皮毛,让人生出想捉住它疯狂抚摸的念头。没过多久,同学们又在草地上看到了一只小灰兔,它有两只长长的灰色耳朵,但耳朵内侧是白色的,两只小小的黑色眼睛与前去拍照的老师对视着。当我们继续靠近时,它就躲在了草堆中,只留下两条长耳朵露在外面,不一会儿,就飞窜进了洞内。
——董宇轩
我们今天依然在草原上行走。而令人印象最深、最有趣的,是一路的风景。上午我们深入保护区,乘车沿河而行,周围看似平淡无奇的草地上,实则隐藏着奥秘。那是什么,一只棕灰色的、跳跃的肥胖的身影?一只旱獭!大家惊奇地叫起来。又一只,又一只。野兔、老鼠,忽而出现时,大家敛声屏息,生怕惊动;老师小心翼翼地举起相机。有时它们察觉到了什么,忽的钻进地洞里不见了。路上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牛头骨,便将它拾了起来,准备制作标本。
下午,大家又开始了切片等活动,为高二学长学姐们已进入倒计时的课题汇报略尽绵薄之力。
——袁依依
炒鸡快乐和感动的一天啊。
上午,因为是在若尔盖的最后一天,我们又来到了缓冲区做最后的材料准备,相同的风景,相同的“摇摇车”,相同的浓厚睡意。
身体突然猛地前倾,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往窗外望去,只见一道道灰黄色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就算没有看清楚它们的模样,从它们那笨拙的动作和肥硕的身躯也可以想像地出它们有多讨人喜欢,怪不得连司机叔叔都踩了个急刹,大声嚷嚷着要为它们拍照呢。
在一个小山丘边停下,由于课题任务在这里没法开始进展,于是我们组的人便开始了养生活动。有的在掏鼠兔洞,有的在观察小羊,我就在山丘边跑来跑去。在一次快乐的下山丘时,由于方向没把握好,直接朝一个学妹身上冲去,我对自己的漂移技术十分自信,将身体偏转,脚步变换,可惜速度太快,我直接摔倒在地,一只脚直指蓝天,滑行了一大段距离。在众人的目光下,我狼狈地站起来,虽然姿势令人脸红,不过其实还挺刺激的,摔在草地上也不怎么疼,若尔盖开展一个滑草项目其实也还不错呢!
下午,课题突然有了新的方案,我们必须回到上午的山坡取样本,正当我们为没有计程车而一筹莫展时,酒店老板欣然向我伸出援手,没有一丝犹豫,甚至还因为车子过于狭窄而连连抱歉。老板脸上温暖的笑容,就像是高原上的暖阳,让人觉得温暖。
有张有驰,相信晚上的课题研究会有巨大的突破,希望热心的老板生意兴隆,希望若尔盖自然保护越来越好!
——何泉树
今天早上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昨天已经完成了含水量和狼毒生长的研究,所以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狼毒生长和过度放牧的关系。原本计划采访牧民,当我们在山坡上找到了一名牧民,想请教一些问题时,由于语言问题,无法得到他的答案。不过在回去的路上,我们经过了向东村,在这里我们询问了这里的村长,并了解了当地牧民的放牧方式以及他们对于草场的治理方法。于是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开心的回到宾馆。在回来的路上我们总是突然停下来,细细往车外看,原来是黑唇鼠兔和旱獭,好可爱呢!
因为今天是在若尔盖的最后一天,我们下午开始疯狂写论文,总结,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呈现吧!
——彭奕皓
今天是待在若尔盖的最后一天,我们这次深入若尔盖湿地的核心区。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中,我们在路上看到了许多肥大的旱獭和野兔,它们对于一辆陌生的客车充满了好奇,又有些害怕。大多数旱獭看到客车驶近就立即拖着圆滚滚的身体跑回洞穴,却又探出头来盯着我们。
深入了核心区,我们在山坡底下发现了疑似两栖蓼的植物,却又不能决定是否是两栖蓼,于是将这种植物带回去研究。不久,我们又在山坡上发现了珠芽蓼,以及一种叫马勃的菌类,学长学姐们合力将珠芽蓼连根带回去,我们发现这种植物有根状茎。
下午,我们将近三点才到酒店。稍微休息后,我们一起继续课题的研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练习切片,虽然并不好切,高一的同学仍努力地练习。明天我们将返回成都进行课题整理,为活动汇报作准备。
——贺心怡
这一天是超级幸运的一天,也是我们组课题进展较为顺利的一天呢。
这个上午确实很无聊,坐摇摇车,看草原,挖鼠洞。偶尔下车一下,也不晓得挖了什么植物。但是!在最想睡的时候,最不想下车的时候,最想吃午饭的时候,考验人的希望之光才撒下。让人惊喜地,我们找到了陆栖的皇后,即类似两栖蓼的一种陆生种,用花伴侣检索一波(不要学习),发现它刚好就是我们缺失的西伯利亚蓼呢。
做样方,我们丢枝剪,掉到哪里就测哪里,用杂草做标记,顺便记下了牛排遗物的个数,抓了三只林蛙。虽然整个过程十分滑稽,显得不太科学,但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规律,发现珠芽蓼和狭叶圆穗蓼的“相爱相杀”,发现橐吾与狭叶圆穗蓼的“白头偕老”,发现我们被雨淋湿,打不到车。
沿着公路走回去,我们三人一起外放《不将就》,最后还是将就了,给好心的酒店老板打电话求接送。
做样方的丰盛收获要感谢两个人,邓老师和酒店老板。在我们都昏昏欲睡之时,邓老师仍细心观察路边,突然间发现了我们还需研究的狭叶圆穗蓼,发现了一片珠芽蓼与之共生的小山坡,提出了样方法的建议。下午,我们惆怅于打不到车,无法前往那一片宝地,是酒店老板无私送我们过去,再接我们回来,他的微笑是高原的明珠,使人看到这个小县城的大力量。
对了,今天和那个小朋友玩,他篮球转身扣扣中了我正面扣扣飞了……
——熊俊翔
其实,慢下来,仔细观察,旅途处处有风景。
上午基本是在车上度过的,窗外是可怖的寂静,我在补眠。一阵喧闹和惊叹,几只旱獭浮现在我疲倦的眸子里,视野刹时清醒了不少。它们像肥硕的大老鼠,在互相迫逐着,肉肉一抖一抖的,煞是撩人。还有些静默地伫立在草场中,凝望着属于它们的诗和远方。在葱绿的草原上,藏着野兔,风从它们的耳边呼呼地吹过,是奔跑的声音。
下午是一如既往的切片,在历经了指甲油、洁厕灵后,我终于找到了叶表皮的最好方法——胶。虽然这些化学试剂都味重且腐蚀,虽然我废掉了2个口罩和3双手套,但也是有意义的呢(只是玻片成了一次性的)。
——刘珈驿
一洗昨天的疲乏,迎来了崭新的一天。今天我们带着无限的期待与向往准备前往若尔盖湿地保护区。
今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一天——我们在若尔盖的最后一天。在去的路上,我们走走停停,欣赏路边的美景。今天的美景与往日的景色截然不同。往日是花草植物与天空构成了一个不错的风景。而今天是活泼好动的动物与天空构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风景。
路途中我们看到了土地上上了许多的小洞,走到后面才发现这些洞原来是旱獭的家。我们一到看到了旱獭就会十分的兴奋,都会大叫起来。
我们就这样一直深入了核心区,在里面一起采集标本。当我们看到核心区的山顶上有狼毒时,表示非常的惊讶。
采集完标本之后,由于学长学姐们需要课题汇报,他们一行在回去的路上,向那里的牧民进行了采访,让他们受益匪浅……
今天是我们在若尔盖的最后一天,明天要前往成都了,但这里如此美丽的景色会让我终生难忘!
——叶涛
今天我们深入了若尔盖大草原的核心区。沿途中颠簸有些厉害,但途中美丽的风光和不时出现的可爱呆萌的旱獭还是让车里的气氛活跃起来,司机也不时停下车,和车里的人一起喊:“那是什么!”、“啊,那里有三只!”、“真可爱!”等等。
我们上午在数据采集,下午学长学姐们采访了当地牧民们,受益匪浅!之后,我们带着满身的疲倦回了城。
明天就要回成都了。这么多天的课题研究,我们的鞋上早已满是泥泞污秽。但司机师傅却毫无怨言。真应该好好感谢司机师傅和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赵子熙
今天课题的主要任务是去访谈牧民。驱车在广袤的大草原上,鲜有人烟。偶然发了几个牧民,我们努力尝试用各种方式与他们沟通,以物示意也好,比手势也好,但语言始终是横亘在我们之间的一条鸿沟,无法跨越。眼见我们的采访计划就要失败了,我们仍不愿放弃。我们集思广益,想到了许多方法,例如下载汉藏互译的软件进行交流,例如在城区学校附近询问...无论如何,对于牧民放牧积攒下经验这么重要的论据来说,努力是值得的。
当我在车上还沉于睡梦中时,突然被老师叫醒。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村庄—向东村,走进村子,家家门房紧闭,想必是还在午休。再往前走,我们发现村委会中村长还在办公。我们说明了我们的来历,村长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他给我们端来了奶茶,并义务当我们的翻译,我们有任何问题,村长和村民们都尽力回答。
在访谈中,我们感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
——欧媛
指导教师:邓毅萍、胡昆、胡希凡、王岳飞、梁俊书、杨雨卓
审稿:邓毅萍、胡昆、王岳飞、梁俊书
供文:长郡中学生物绿色之旅夏令营
编辑:叶涛、黄雅如、任奕聪、袁依依
通讯员:任奕聪、刘珈驿、匡正、李中尧、吴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