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喆盦诗合集》
/
陈祥耀著
华艺出版社
/
16开,平装,一版一印
年06月
陈祥耀,字喆盦,一九二二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福建省诗词学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泉州诗词学会名誉会长;30年代泉州“温陵弢社”仅存的社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著作已刊行有《五大诗人评述》、《中国古典诗歌丛话》、《喆盦文存》、《喆盦诗合集》、《唐宋八大家文说》、《清诗精华》、《哲学文化晚思录》、《儒道思想论集》、《诗词例析》。又刊有《喆盦书法选集》共六集,《胸罗卷轴笔落烟云-陈祥耀先生诗书集》。
我是闽人非闽派,未妨冷峭味同光——略谈陈祥耀教授《喆盦诗合集》的写作特点
文/黄福强(泉州)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文化昌盛,素有“海滨邹鲁”的雅誉。自唐贞元八年里人欧阳行周与贾稜、韩愈、李观、崔群等二十二人同登“龙虎榜”,开温陵文运之先;千载以来,文脉绵延;历代诗人,多如繁星,留下许多熠熠生辉的美丽诗篇。20世纪30年代,泉州前清进士林骚、吴增和前清贡生苏大山联合晋江、惠安、南安等地的一批举人、秀才如汪煌辉、曾遒、苏镜潭、吴钟善、王冠群、杨家栋、洪锡畴、吴国藩、杜唐、李荆瞻、张芬、黄玉成等成立诗社,名为“温陵弢社”。后期又吸收少数非科举出身的中青年诗人如杨昌国、李根香、黄紫霞、陈祥耀等,参加诗社。他们定期雅集,分题吟咏,一起切磋诗艺。其中年龄最轻的参加者,当属陈祥耀教授;少年陈祥耀才思敏捷,在“弢社”为老辈所青眼,知名泉州。光阴过隙,桃李满天下的祥耀教授已经年届九十七岁高龄,他不止是“弢社”仅存的硕果,还是饮誉海内的古典文学专家,他的道德修养、治学态度,都堪称后学的典范;他的诗词作品具有融情感之真、美德之善和艺术之美于一体的既恒久、又珍贵的价值。
陈祥耀先生像
陈祥耀,字喆盦,年出生,福建省泉州市人。中学时代有一段期间就读于泉州梅石书院昭昧国学讲习所;年考入位于上海租界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上海分校,师从唐文治、王蘧常、钱仲联、周予同、吕思勉、郝昺衡、胡曲园、朱大可等诸先生,致力经、史、子、集等学问;年因抗日战局影响,返乡担任泉州的晋江县中、建国商校教师;年重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上海分校继续完成学业,并兼任上海市西中学教师;年回泉州担任国立海疆学校讲师;年在泉州省立晋江中学(泉州五中)担任教师;年调往福建省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自讲师至教授,并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年退休至今,仍自己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名誉理事、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福建诗词学会顾问。曾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清诗选》副主编,参加《鲁迅全集(新版)-古籍序跋集》的注释、定稿工作,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元明清分支(清代诗词文部份)的编辑、撰稿工作。已出版著述有:《喆盦书法选》共六集、《五大诗人评述》、《中国古典诗歌丛话》、《喆盦文存》、《喆盦诗合集》、《唐宋八大家文说》、《清诗精华》、《哲学文化晚思录》、《诗词例析》等。祥耀教授的诗兼法杜少陵、白香山、陆放翁及王渔洋、龚定盦、赵瓯北诸家,亦深受陈石遗、陈散原等“同光体”及黄遵宪等“诗界革命”诗人的影响;先刊《喆盦诗集》,后增刊为《喆盦诗合集》。《喆盦诗合集》虽是他诗歌创作生涯的代表作,却仅是一个里程碑而已,他将继续在诗歌的国度不断前进、孜孜不倦地探索。
▼《喆盦诗合集》书影
《喆盦诗合集》分为前集、后集、续集、集外诗拾等四部份,以年岁为序纲,共收录作者于年-年期间创作的古近体诗题、首。全书创作时间跨度60年,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且内容丰富,无论是写时事、咏史、咏物、论诗、纪游、酬答、题赠、悼念等,都能做到有感而发,诗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守正祛邪、忧国忧民、天下为公、热爱和平等思想理念。阅读《喆盦诗合集》里面的大量精品力作,无不感受到其中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思想情感、独特的个人见解和深邃的哲理光芒;赞叹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儒家学说的影响下,养成的老辈学人端正严谨的治学作风和谦谦君子的人格魅力。祥耀教授精通书法,博采前贤碑、帖,遗貌取神,自成高格;两本诗集,皆以自书小楷付印。出版后,北京大学陈贻焮教授、中国社科院曹道衡研究员、人民文学出版社林东海编审等,纷纷来信盛赞其“诗书双绝”。他的业师王蘧常教授评:“各体精能,可谓刚健含婀娜者矣。”钱仲联教授评:“妙绪纷披,挹之不尽。”他的老同学蒋希文教授评:“书法苍劲,诗骨高骞,并世学人,能知其甘苦者,恐亦无多。”此外如河南大学华钟彦教授评:“胸罗卷轴,笔落烟云;通观大体,皆缘事造端,情意随之,诗无虚作,情无空发。……诗中多有现实主义,我尤重之,不如此,不足谓今人诗。”著名诗人、诗论家刘逸生先生评:“情真、境深、笔老,有同光之健笔,参定盦之奇气。”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评:“迥异时流,为数十年中所罕睹;传统诗歌,不绝如缕,其在斯乎;起一代之衰者,其起斯乎!集中各体俱佳,且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古风感事抒怀,堪称一代诗史;律诗稍近同光,而清峭拔俗,自具面目,非别具诗才、深于诗功者不能为此。”近来,复旦大学蒋凡教授在《香象渡河截众流》一文中指出:“诗歌创作,则兼擅众体,无论古风近体,或风格清新,或庄重肃穆,或意态典雅,或淡泊有味,无不意境独到而挚情并茂,或重兼济而为时代呐喊,或主独善而怡养情性,无非仁者大丈夫之歌吟,既富人性光彩,又见现实精神。读《喆盦诗集》,若高山仰止,想见其为人也。”
咏梅诗
咏梅诗四首其一
祥耀教授早岁学诗,在《喆盦诗合集》中的《集外诗拾》部份,收录他于年写的《梅花绝句》六章,诗后的小注有他十五岁时写的《自题画梅》,诗云:“横斜落纸两三枝,此是风前雪后姿。爱写寒花清瘦样,似侬形影似侬诗。”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他的最早诗作;虽是少年习作,却有老成风范。祥耀教授后来长期在高校教授古典诗词,对我国诗词的创作成就、历史发展及其理论体系,都作了系统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在《中国古典诗歌丛话》一书中,他以先秦至南北朝诗话、唐诗话、宋诗话、金元明诗话、清诗话等五个章节,博采历代诗家名篇名句,以诗话的形式,全面、公正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既是一部中国古典诗词历史的缩影,又是他潜心中国古典诗词理论研究过程的缩影。因而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历代诗家风格进行取舍抑扬,且能融会贯通,形成显著的个人风格特色。
风入松·读苏东坡诗词
其一,融汇诸家,意境声韵兼重。
祥耀教授在诗词创作的理念上,抱有特定观点;这些观点,不同程度地体现于《喆盦诗合集》中,形成创作取向的多种自觉性。他认为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情况错综复杂,道路是迂回曲折,有退有进,然总体趋势是进化的,不是倒退的。纵观我国历代诗家的诗词创作艺术水平,在前较“浑涵”,在后较“精细”;自《诗经》到清代以来的历代重要诗家典籍,皆各有长短、各有作用;今人学诗写诗,不能泥古取偏或专取一代一家,要兼收并汲、转益多师、批判继承,才能成就自家面目。祥耀教授在诗词创作中,重视“意境”,取径接近“诗界革命”派的黄遵宪,以反映新时代主旋律、重要事件、社会现实等为主导,最为推崇杜甫、白居易、陆游诸家的“诗史”风范,取法乎上;但自叹这方面的写作不多不高,实带自谦。祥耀教授又认为“意境”的酝酿、生发,离不开“性灵”,诗要重思想、重感情、重风骨,还要重韵味、声调。祥耀教授对清代以来的“格调”、“神韵”、“肌理”、“性灵”、“意境”等诸派的诗学观点,进行梳理与糅合,并运用到诗词创作的实践中,这些在他的《喆盦诗合集》里,都能得到印证。祥耀教授的诗词创作过程中,在“意境”外兼重声韵,他认为大作手写诗,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意境之中,都能以声调取胜。我有时携带拙作,登门向祥耀教授求教,他对拙作篇章结构、遣词用字提出修改意见后,还会把改定稿用闽南方言吟诵一下,细心考虑诗句的声韵。他在《日本浦添与福建泉州诗人联吟会上赋》一诗中,就用“情发为声声引情,诗中神韵此中生。”的诗句,来阐述自己对诗的声调的重视。读他的诗词作品,要注意体味它的声韵特点。
西江月·观《词派正宗论》有感
其二,笔随时代,反映社会现实。
民为邦本、仁民爱物是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诗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无不贯穿着这种精神,且代代传承。祥耀教授自叹反映现实的诗作不多、不成功,其实他一贯走的是现实主义的道路。在《喆盦诗合集》中,收录祥耀教授早年诗作,如《春申感事》、《午日怀湘中战局》、《寇陷洛阳书慨》、《秋感八首》、《抗敌行》、《后秋感八首》、《重抵上海》等,都能以“赋”为手法,直接抒写重要社会现实。生逢国家、民族多难之秋,他的情感悲壮而激烈,他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也将伴随着这些诗作长存。这一时期的诗作如:
《观白门啼鸟图》云:
“披图不辨去来今,恍听啁啾出上林。
旧梦六朝春易老,新声三月恨难禁。
可能唤雨啼烟急,真为愁红惜绿深?
珍重羽毛丰满未,西来法曲欲传音。”
写国民党欲借召开“国大”来挽救危局已是无效之举;
《落叶》四首云:
“回黄转眼失余青,寥落江山漫乞灵。
林苑犹存空惨澹,将军未去已飘零。
争怜卷处商飙紧,几见焚时烈火馨。
往日繁华消歇尽,翻随断梗逐浮萍。”
“多少人天雨露滋,匆匆才见绿阴时。
望秋先陨恩徒负,坠溷无香事可悲。
已遣策勳归劲帚,不应抵死恋高枝。
他生欲免沦尘劫,作贝编经计亦宜。”
“恍疑瘦蝶舞蹁跹,成阵纷飞各一天。
映尽愁颜惭晚日,歌残怨曲并哀蝉。
真令王气金陵丧,莫倚秋心白帝怜。
庾信小园端可羡,半床犹得伴书眠。”
“杜老登台意黯消,不堪吟望尽萧萧。
霜枫骤落江波冷,玉露潜侵峡树凋。
海外可能饶永夏?风前一例折长条。
夜阑莫向空山听,窸窣声凄尚彻宵。”
诗中借落叶来比喻国民党战败之后官吏四处逃散的情况。
这些诗作中,祥耀教授运用“比”、“兴”手法,托物寓情,较为隐晦地反映出当时的重要社会现实,弦外之音,读者自可领悟。解放后,祥耀教授还陆续写了《偶成》、《重抵北京》、《高擎赤帜起雄风》、《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庆祝香港回归》、《悼邓公》、《国庆五十周年》、《庆祝澳门回归》、《新世纪寄言》、《全球》、《汉字》、《杞忧》、《反思》及近作《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暨中共建党八十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等一系列诗作,这些诗作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浓厚的时代气息。
▲甲子元宵海外侨胞组团来泉州参加南音会唱喜赋
▼庆祝辛亥革命九十周年暨中共建党八十周年
其三,题材宽广,独具敏锐视角。
《喆盦诗合集》中,祥耀教授还有大量的咏史、咏物、论诗、纪游、酬答、题赠、悼念等题材的诗作。咏史类如:《战国杂咏》、《后战国杂咏》、《中古西史杂咏》、《读西史感赋》、《读吕诚之师两晋南北朝史》等,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他阅读领域宽阔,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boadw.com/mbsy/8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