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为:让计算机“看懂”世界原创王艳敏科学中国人
如果有人朝你扔过来一个球,通常你会怎么办?——当然是马上把它接住。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其背后有着一套非常复杂的处理过程:首先球进入人类的视网膜,经过分析后,图像的信号被发送到大脑,视觉皮层会更加彻底地去分析图像,把它发送到剩余的皮质,与已知的任何物体相比较,进行物体类别和位置轨迹的分析,最终决定你下一步的行动:举起双手、接住球(之前已经预测到它的行进轨迹)。
上述过程只在零点几秒内发生,几乎都是下意识的行为,很少会出差错。然而对于想要重塑人类视觉的科学家来说,这却是个待解的难题,因为他们要还原的是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过程。
如何让计算机像人类那样“看”?这便是计算机视觉学科研究最核心的问题。更确切地说,计算机视觉就是利用摄像机和计算机代替人类视觉:对同样的视觉输入信号(图像、视频),计算机视觉须与人类视觉得到同样的识别与理解结果。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视觉已经迎来了它最好的发展时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教授沈为说。为计算机添上眼睛,正是他为之奋力拼搏的事业。
《科学中国人》封底人物——沈为
“兴趣”在左,“坚持”在右
“曾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助理研究教授”“在计算机视觉相关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包括IEEETPAMI、IEEETMI、CVPR、ICCV等,论文在GoogleScholar上被引用余次”“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获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教师奖”“任SCI期刊Neuro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boadw.com/mbzp/11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