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马勃 > 马勃鉴别 > 正文 > 正文

中医临床学外科之舌菌篇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8 19:13:31
《中医临床学》外科之舌菌篇 生于舌部的病症,因其形状似菌,故称“舌菌”,本病病名首见于《沈氏尊生书》。《外科真铨》名“舌岩”,《医宗金鉴》、《疡科心得集》等名“舌疳”,其实是舌癌。舌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8%-1.5%,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0.5%-7.8%,占口腔癌的32.3%-50.6%,在口腔癌中居第一位,而且恶性程度最高,转移率最大,占人类恶性肿瘤死亡率的1%左右。本病的特点是:早期为突出于舌体的肿物,形如豆粒而质地坚硬,溃烂后形成坚硬而高低不平的溃疡。舌菌常发生于40~60岁之间的人,男性较女性为多。好发部位为舌中外1/3的边缘处,其次是舌根、舌面及舌尖部。此病是口腔癌症中最多见的一种。其发生与口腔卫生不良及吸烟有一定关系,舌的粘膜白斑、尖锐突出的齿缘或假牙对舌的损伤,关系尤为密切。

病因病机

舌为心之苗,脾之本也,心脉系舌本,脾脉络舌旁。由于心绪烦扰,则生火;思虑伤脾,则气郁,郁火化毒循经上升,结于舌体,气血瘀滞而成舌菌。病之后期可出现阴虚火旺,气血两虚等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诊断关键在于望诊和触诊,看到舌体有突出的肿物,如果触之质硬者则应疑为本病,继而进一步检查。确诊后应细分是心脾火郁为主,还是脾胃火毒为主,办能指导用药。本病还应与舌部乳头状纤维瘤,舌部白斑,口疳等鉴别:

1.舌部乳头状纤维瘤:本病肿物大小约在2~4毫米,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大多生在舌尖部,以女性多见,

2.舌部白斑:舌部的白色斑片。一般容易与舌菌区别,但在癌变初期较难鉴别,若白斑甚厚,呈疣状或破裂状,应警惕其癌变,必要时做活组织检查。

3.口疳:发病快,溃疡散在于口舌颊部,周围组织柔软,病程较短,或有反复发作史。

(二)论治要点

本病治疗的关键是清泄火毒,常用药物如黄连、山豆根、藤梨根、山慈菇、龙葵等,当然临证时要辨清是何经何脏之热毒,治疗耐才能有的放矢,取效更好。

(三)常见证治

根据临床常见症状可分以下四种证候治疗。

1.心脾火郁证:肿瘤多发于舌之两侧边缘,初起肿如豆粒,按之坚硬,逐渐增大,或如菌状,头大蒂小,或有糜烂,烦躁失眠,口渴,尿黄量少,大便秘结,舌尖红,苔黄。证属心脾郁火,结成舌毒。

治法:清心降火,解毒化郁。

方药:导赤散加减。

木通10g,生地10g,苍术15g,香附10g,栀子10g,神曲15g,竹叶10g,黄连10g,山豆根10g,黄药子15g,山慈菇15g,大黄6g(后入),生甘草6g。

2.脾胃火毒证:舌体胖大,肿物溃腐,渐向深部和周围发展,嗅味难闻,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苔黄腻而厚,脉滑数。证属脾胃火盛,热毒蕴结。

治法:清泄火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山慈菇15g,黄药子15g,山豆根10g,茵陈30g,竹茹10g,枳壳10g,陈皮6g,半夏9g,茯苓15g,生甘草6g。

3.阴虚火炽证:舌体溃烂无皮,溃疡周围边缘隆起,状若泛莲,易于出血,剧痛难忍,其痛常可反射至耳部、颞部,舌体活动困难,妨碍饮食,言语不便,唾液臭秽逼人,午后潮热,舌红无苔,脉细数。证属病久阴亏,虚火上炎。

治法:滋阴降火解毒。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组成: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0g,山萸肉15g,山药30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5g,龙葵12g,山豆根10g,生苡仁30g,沙参30g,麦冬15g,炙甘草6g。

编者按:若出血,加丹皮10g、侧柏叶10g、仙鹤草15g。

4.气血两虚证:舌体溃烂,甚则侵犯牙龈,侵犯腮部,颈颌肿而结块,饮食难下,体质消瘦,唇舌淡红,脉沉细无力。证属病久体弱,气血两虚。

治法:补气养血为主,解毒为辅。

方药:归脾汤加减。

组成:党参30g,白术15g,黄芪30g,当归10g,茯神15g,远志15g,枣仁10g,木香10g(后入),山慈菇15g,生苡仁30g,山豆根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2枚。

编者按:如颈颌部出现肿块时,加夏枯草30g、黄药子30g、昆布10g。

(四)外治法

1.初起用北庭丹或青吹口散吹之。

2.出血不止,用蒲黄炭、芦荟、马勃研末外敷。

临证权变

当舌菌后期,可见颔下肿核,初起外敷红灵丹油膏,或阳和解凝膏加桂麝散外敷。溃后按溃疡处理。其次,对早期病变,如肿块在1.5厘米以下者,宜行手术切除。

调护

1.忌烟酒及一切刺激饮食。

2.饭前饭后认真漱口。

3.矫治畸形牙齿,及时治疗舌部白斑。

应用例案

例一郝××,女,48岁,太原人。

年9月20日初诊:十余日前,舌中部生一杏核大小的硬结,质坚而疼痛,色淡红,舌头肿大,口干、恶心,西医诊断为舌癌,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欲手术,特来就诊。食欲二便如常,舌质红绛,苔干少津,脉细弱。此乃因七情郁结,心经火盛,气血壅塞,以致舌头肿胀,坚硬不散,形成结节,名为舌岩。治以清热解毒,养阴消肿为主。处方:

连翘6g,桔梗5g,甘草5g,炒栀子3g,荆芥3g,竹茹6g,薄荷2g,炒黄芩3g,生地10g,云茯苓6g,陈皮6g,牛蒡子5g,竹叶5g,水煎服。

二诊(10月2日):上方加减八剂,恶心消失,舌干涩减轻,但舌发硬而麻,胃口膨胀不适。脉沉较前有力。仍仿上法。处方:连翘6g,甘草5g,炒栀子5g,炒黄芩5g,薄荷3g,牛蒡子6g,荆芥3g,生地10g,陈皮6g,云茯苓6g,枳壳5g,红花3g,桃仁5g,赤芍6g,水煎服。

三诊(11月5日):上方加减化裁,连服二十剂,病情逐渐好转。近日消化好,食欲增加,胃脘有烧灼感,舌上硬块有所缩小,舌由绛红转为红色,肿痛减轻,有时口舌干,有时憋胀。脉沉而弱。拟以养阴、清热、解毒为治。处方: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2g,沙参10g,玉竹10g,麦冬10g,五味子5g,石斛12g,地骨皮12g,丹皮g,怀山药12g,莲子6g,甘草3g,陈皮6g,银花10g,连翘10g。

四诊(12月5日):上方加减共服十四剂,当服到八剂时,出现腹部闷胀,口流淡水等现象,原方去白芍、当归、生地,又服六剂,口中仍流淡水,腹胀好转,消化慢,鼻干甚,舌中间之硬赤肿物较前缩小。此为脾不健运,治以益阴健脾开胃为主。处方:怀山药12g,莲子10g,陈皮5g,辽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0g,石斛12g,甘草3g,云茯苓10g,厚朴5g,鸡内金6g,水煎服。

五诊(年2月13日):上方加减共服二十剂,到73年12月19日,患者发现腰背困,小便不禁等一系列肾气虚损征象,经上方加用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等补肾益阴之品,逐渐好转。并且舌中间之赤色肿物逐渐缩小。现在,有时口鼻干,手烧、耳鸣,大便溏薄,但次数不多。腰困,小便混浊,舌质红。继以原方加减化裁。处方:山药12g,辽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玉竹10g,石斛10g,甘草5g,菟丝子10g,地骨皮10g,连翘10g,鸡内金6g,陈皮6g,桃仁3g,丹参6g,乌药5g,香附6g,丹皮6g,水煎服。

之后,患者在本方基础上,加减化裁,坚持治疗,病情控制的较好,一直没有明显发展。本年10月,患者又因牙疼、感冒等就诊,都经辨证治疗,短期内好转。舌上之肿块仍未泛滥。一直到74年12月16日,患者又因感冒、头闷、发冷、鼻塞、口干、轻度咳嗽来诊,经辛凉解表,养阴化痰而治愈。使此“不治之症”,犹能带病延年。

年随访:74年底治愈咳嗽之后,病情一直较平稳,为了避免变生它证,于年经省××医院手术治疗,现在尚可料理家务。(选自《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

按:舌岩即西医舌癌。因舌为心之苗,脾脉挟舌本,故中医认为:“此证由心脾毒火所致,其证最恶。”张老对这一类所谓“不治之证”就有独到的认识。认为“不论什么病,我们在治疗时,要牢牢掌握辨证施治,不能因其名癌叫瘤而放弃治疗。”

例二:常州施左,舌菌二年,发在舌尖,幸根蒂不大,尚可调治,非烙不可,先为养阴清心。小生地9g,大麦冬6g,生蒲黄1.2g,连翘6g,甘草1g,赤芍3g,川黄连0.6g,大贝母6g,丹皮6g,元参6g,灯草0.3g。(选自《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

简便验方

局部吹冰硼散,内服梅花点舌丹,每次1克,每日二次。《肿瘤病》

文献摘录

1.《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舌疳(菌)》:“其证最恶,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疼痛红烂无皮,朝轻暮重,……若失于调治,以致斌肿,突如泛莲,或有状如鸡冠,舌本短缩,不能伸舒,妨碍饮食言语,时津臭涎。再因怒气上冲,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延及项颔,肿如结核,坚硬臖痛,皮色如常,顶软一点,色暗木红,破后时津臭水;腐如烂棉,……甚至透舌穿腮,汤水漏出。……此证百无一生,纵施药饵,不过苟延岁月而已。”(对本病症状描述形象,疾病性质和转移情况记述亦较准确)

2.《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舌菌:“初起治法以补中益气汤加桂枝、白芍、或归脾汤。溃烂者用犀黄丸、十全大补汤轮服。……故辨证不可不明”。(对治法提出了又一条思路,可供探索时参考)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郑东京

校正:郑东英

编辑出版:刘雨昕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boadw.com/mbjb/3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马勃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